本帖最后由 GXY 于 2013-9-12 08:42 编辑
最近看到大家在讨论很多有关寿带以及鸟类迁徙的问题,发个讨论帖。本人不是科班出身,观鸟时间也不长,发帖内容只是我个人想法和判断,供大家讨论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教。
讨论问题一:“白寿带”、“紫寿带”问题 中国的寿带有寿带和紫寿带两种。其中大家所谓的“白寿带”是寿带的一个色型,不是单独一种,如果我们经常称“白寿带“、“紫寿带”会对大家造成一定的误会。建议还是说寿带的白色型或者栗色型比较好。 真正的紫寿带目前在北京地区没有确切的记录,紫寿带通常沿海迁徙,个人认为不排除紫寿带在北京被记录到的可能。 有研究说寿带雄鸟的第一年都是栗色的,但部分的雄性幼鸟会逐渐变为白色型,而另一些则终身保持栗色,色型的变化因亚种而存在差异。关于寿带色型问题请见其他讨论。
讨论问题二:寿带在北京的可见程度 最近寿带在奥森、圆明园等地区都有记录,引发了众多鸟友的讨论。那么寿带在北京是不是罕见鸟呢?从历史记录来看,每年的春秋季节,在天坛、植物园以及北京郊区的一些山区,寿带都是可以看到的,只不过记录确实不算很多。但是应该算不上罕见鸟种。而寿带在北京也不乏一些繁殖记录,植物园、野鸭湖以及北京的山区就曾有人发现过寿带繁殖。
讨论问题三:夏季看到在北京停留的鸟就一定在北京地区繁殖? 这种说法应该是不全面的。在夏季到达繁殖地但是不参与繁殖是鸟类里常见的情况。归结起来应该有如下两个原因,一是亚成个体会随成鸟一起来到繁殖地,但是不参与繁殖,只是在繁殖地一带游荡。二是已经到达性成熟的鸟类,有少数没有找到配偶的成鸟,不参与繁殖,也在繁殖地附近游荡。所以说夏季看到的鸟类,不一定在本地区繁殖。
讨论问题四:看到有人说今年8月记录到柳莺,认为今年鸟南迁早 我们很多鸟友通常认为鸟类的秋季迁徙要在9月。但是实际上在北京地区7月底就有一些极北柳莺甚至一些鹟类开始少量出现,而在山区繁殖的一些鸟类也会有部分个体开始下山准备迁徙。因此8月初看到鹟、柳莺、鸲等鸟类是正常的。要知道知名的勺嘴鹬在8月以及有部分个体到达江苏如东了。 其次,鸟类迁徙的早晚,是要靠数据说话的。我们手头上有没有足够多的数据去对比鸟类的迁徙的年度差异?如果没有,最好还是不要妄下结论。更何况随着观鸟人群的增长,总会发现一些偶见的现象或者个体。比如今年7月有人记录到短趾雕。我们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:短趾雕今年迁徙早或者晚,还是再次停留。另外据说在东北繁殖的中华秋沙鸭,夏季有极少量会停留在越冬地不北迁;而夏季在内蒙繁殖的大鸨,少量个体却冒着冬季零下20度以下的低温不南迁。个人认为很多现象是我们的主观猜测。少量的个体出现在非正常的时间,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观察,从而去给出更合理的解释。而不需要我们立刻找到一个随意的答案。
讨论问题五:在迁徙季节有人经常说:今年某种鸟比去年多,或者今年某种鸟比去年少 这其实也是要靠数据说话的。我们手头是否存在足够多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判断?反例很简单,就拿北京地区的猛禽调查来看,我们没有办法全方位的覆盖春秋迁徙季节的所有猛禽。比如2005年记录到5000只猛禽,而2006年记录到6000只猛禽。我们不能说明2006年过境的猛禽就一定多于2005年。也许2005年我们错过了很多迁徙猛禽,而2006年正好记录到猛禽迁徙的大部队。
总结: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鸟类的迁徙“故事”。随着观鸟人群的增加,我们的观鸟报告也随之增加,很希望大家能把简单的观察记录汇总来完善、丰富一下我们的数据。不久前也和赵老师讨论过,如果能有个表格,大家填上每次的观鸟记录(时间、地点、鸟种、数量等因素为基本数据),这样经过一定的时间,我们汇总每年的鸟种记录,一定会得出一个鸟种的空间、时间变化。希望做好表格后~大家如果感兴趣来参加哈~帖子中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多指正~ |